上一节课,我们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,来实现功能性需求的同时,满足易用、易扩展、灵活、低延迟、高容错等非功能性需求。在设计的过程中,我们也借鉴了之前讲过的一些开源项目的设计思想。比如,我们借鉴了 Spring 的低侵入松耦合、约定优于配置等设计思想,还借鉴了 MyBatis 通过 MyBatis-Spring 类库将框架的易用性做到极致等设计思路。

今天,我们讲解这样一个问题,针对限流框架的开发,如何做高质量的代码实现。说的具体点就是,如何利用之前讲过的设计思想、原则、模式、编码规范、重构技巧等,写出易读、易扩展、易维护、灵活、简洁、可复用、易测试的代码。

话不多说,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!

V1 版本功能需求

我们前面提到,优秀的代码是重构出来的,复杂的代码是慢慢堆砌出来的。小步快跑、逐步迭代是我比较推崇的开发模式。所以,针对限流框架,我们也不用想一下子就做得大而全。况且,在专栏有限的篇幅内,我们也不可能将一个大而全的代码阐述清楚。所以,我们可以先实现一个包含核心功能、基本功能的 V1 版本。

针对上两节课中给出的需求和设计,我们重新梳理一下,看看有哪些功能要放到 V1 版本中实现。

在 V1 版本中,对于接口类型,我们只支持 HTTP 接口(也就 URL)的限流,暂时不支持 RPC 等其他类型的接口限流。对于限流规则,我们只支持本地文件配置,配置文件格式只支持 YAML。对于限流算法,我们只支持固定时间窗口算法。对于限流模式,我们只支持单机限流。

尽管功能“裁剪”之后,V1 版本实现起来简单多了,但在编程开发的同时,我们还是要考虑代码的扩展性,预留好扩展点。这样,在接下来的新版本开发中,我们才能够轻松地扩展新的限流算法、限流模式、限流规则格式和数据源。

最小原型代码

上节课我们讲到,项目实战中的实现等于面向对象设计加实现。而面向对象设计与实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:划分职责识别类、定义属性和方法、定义类之间的交互关系、组装类并提供执行入口。在第 14 讲中,我还带你用这个方法,设计和实现了一个接口鉴权框架。如果你印象不深刻了,可以回过头去再看下。

不过,我们前面也讲到,在平时的工作中,大部分程序员都是边写代码边做设计,边思考边重构,并不会严格地按照步骤,先做完类的设计再去写代码。而且,如果想一下子就把类设计得很好、很合理,也是比较难的。过度追求完美主义,只会导致迟迟下不了手,连第一行代码也敲不出来。所以,我的习惯是,先完全不考虑设计和代码质量,先把功能完成,先把基本的流程走通,哪怕所有的代码都写在一个类中也无所谓。然后,我们再针对这个 MVP 代码(最小原型代码)做优化重构,比如,将代码中比较独立的代码块抽离出来,定义成独立的类或函数。

我们按照先写 MVP 代码的思路,把代码实现出来。它的目录结构如下所示。代码非常简单,只包含 5 个类,接下来,我们针对每个类一一讲解一下。

com.xzg.ratelimiter
  --RateLimiter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
  --ApiLimit
  --RuleConfig
  --RateLimitRule
com.xzg.ratelimiter.alg
  --RateLimitAlg

我们先来看下 RateLimiter 类。代码如下所示:

public class RateLimiter {
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 = LoggerFactory.getLogger(RateLimiter.class);
  // 为每个api在内存中存储限流计数器
  private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RateLimitAlg> counters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>();
  private RateLimitRule rule;
  public RateLimiter() {
    // 将限流规则配置文件ratelimiter-rule.yaml中的内容读取到RuleConfig中
    InputStream in = null;
    RuleConfig ruleConfig = null;
    try {
      in = this.getClass().getResourceAsStream("/ratelimiter-rule.yaml");
      if (in != null) {
        Yaml yaml = new Yaml();
        ruleConfig = yaml.loadAs(in, RuleConfig.class);
      }
    } finally {
      if (in != null) {
        try {
          in.close();
        } catch (IOException e) {
          log.error("close file error:{}", e);
        }
      }
    }
    // 将限流规则构建成支持快速查找的数据结构RateLimitRule
    this.rule = new RateLimitRule(ruleConfig);
  }
  public boolean limit(String appId, String url) throws InternalErrorException {
    ApiLimit apiLimit = rule.getLimit(appId, url);
    if (apiLimit == null) {
      return true;
    }
    // 获取api对应在内存中的限流计数器(rateLimitCounter)
    String counterKey = appId + ":" + apiLimit.getApi();
    RateLimitAlg rateLimitCounter = counters.get(counterKey);
    if (rateLimitCounter == null) {
      RateLimitAlg newRateLimitCounter = new RateLimitAlg(apiLimit.getLimit());
      rateLimitCounter = counters.putIfAbsent(counterKey, newRateLimitCounter);
      if (rateLimitCounter == null) {
        rateLimitCounter = newRateLimitCounter;
      }
    }
    // 判断是否限流
    return rateLimitCounter.tryAcquire();
  }
}

RateLimiter 类用来串联整个限流流程。它先读取限流规则配置文件,映射为内存中的 Java 对象(RuleConfig),然后再将这个中间结构构建成一个支持快速查询的数据结构(RateLimitRule)。除此之外,这个类还提供供用户直接使用的最顶层接口(limit() 接口)。

我们再来看下 RuleConfig 和 ApiLimit 两个类。代码如下所示:

public class RuleConfig {
  private List<UniformRuleConfig> configs;
  public List<AppRuleConfig> getConfigs() {
    return configs;
  }
  public void setConfigs(List<AppRuleConfig> configs) {
    this.configs = configs;
  }
  public static class AppRuleConfig {
    private String appId;
    private List<ApiLimit> limits;
    public AppRuleConfig() {}
    public AppRuleConfig(String appId, List<ApiLimit> limits) {
      this.appId = appId;
      this.limits = limits;
    }
    //...省略getter、setter方法...
  }
}
public class ApiLimit {
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TIME_UNIT = 1; // 1 second
  private String api;
  private int limit;
  private int unit = DEFAULT_TIME_UNIT;
  public ApiLimit() {}
  public ApiLimit(String api, int limit) {
    this(api, limit, DEFAULT_TIME_UNIT);
  }
  public ApiLimit(String api, int limit, int unit) {
    this.api = api;
    this.limit = limit;
    this.unit = unit;
  }
  // ...省略getter、setter方法...
}

从代码中,我们可以看出来,RuleConfig 类嵌套了另外两个类 AppRuleConfig 和 ApiLimit。这三个类跟配置文件的三层嵌套结构完全对应。我把对应关系标注在了下面的示例中,你可以对照着代码看下。

configs:          <!--对应RuleConfig-->
- appId: app-1    <!--对应AppRuleConfig-->
  limits:
  - api: /v1/user <!--对应ApiLimit-->
    limit: 100
    unit:60
  - api: /v1/order
    limit: 50
- appId: app-2
  limits:
  - api: /v1/user
    limit: 50
  - api: /v1/order
    limit: 50

我们再来看下 RateLimitRule 这个类。

你可能会好奇,有了 RuleConfig 来存储限流规则,为什么还要 RateLimitRule 类呢?这是因为,限流过程中会频繁地查询接口对应的限流规则,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查询速度,我们需要将限流规则组织成一种支持按照 URL 快速查询的数据结构。考虑到 URL 的重复度比较高,且需要按照前缀来匹配,我们这里选择使用 Trie 树这种数据结构。我举了个例子解释一下,如下图所示。左边的限流规则对应到 Trie 树,就是图中右边的样子。

image-20230501220810828

RateLimitRule 的实现代码比较多,我就不在这里贴出来了,我只给出它的定义,如下所示。如果你感兴趣的话,可以自己实现一下,也可以参看我的另一个专栏《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》的第 55 讲。在那节课中,我们对各种接口匹配算法有非常详细的讲解。

public class RateLimitRule {
  public RateLimitRule(RuleConfig ruleConfig) {
    //...
  }
  public ApiLimit getLimit(String appId, String api) {
    //...
  }
}

最后,我们看下 RateLimitAlg 这个类。

这个类是限流算法实现类。它实现了最简单的固定时间窗口限流算法。每个接口都要在内存中对应一个 RateLimitAlg 对象,记录在当前时间窗口内已经被访问的次数。RateLimitAlg 类的代码如下所示。对于代码的算法逻辑,你可以看下上节课中对固定时间窗口限流算法的讲解。

public class RateLimitAlg {
  /* timeout for {@code Lock.tryLock() }. */
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TRY_LOCK_TIMEOUT = 200L;  // 200ms.
  private Stopwatch stopwatch;
  private AtomicInteger currentCount = new AtomicInteger(0);
  private final int limit;
  private Lock lock = new ReentrantLock();
  public RateLimitAlg(int limit) {
    this(limit, Stopwatch.createStarted());
  }
  @VisibleForTesting
  protected RateLimitAlg(int limit, Stopwatch stopwatch) {
    this.limit = limit;
    this.stopwatch = stopwatch;
  }
  public boolean tryAcquire() throws InternalErrorException {
    int updatedCount = currentCount.incrementAndGet();
    if (updatedCount <= limit) {
      return true;
    }
    try {
      if (lock.tryLock(TRY_LOCK_TIMEOUT, TimeUnit.MILLISECONDS)) {
        try {
          if (stopwatch.elapsed(TimeUnit.MILLISECONDS) > TimeUnit.SECONDS.toMillis(1)) {
            currentCount.set(0);
            stopwatch.reset();
          }
          updatedCount = currentCount.incrementAndGet();
          return updatedCount <= limit;
        } finally {
          lock.unlock();
        }
      } else {
      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Exception("tryAcquire() wait lock too long:" + TRY_LOCK_TIMEOUT + "ms");
      }
    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
    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Exception("tryAcquire() is interrupted by lock-time-out.", e);
    }
  }
}

Review 最小原型代码

刚刚给出的 MVP 代码,虽然总共也就 200 多行,但已经实现了 V1 版本中规划的功能。不过,从代码质量的角度来看,它还有很多值得优化的地方。现在,我们现在站在一个 Code Reviewer 的角度,来分析一下这段代码的设计和实现。

结合 SOLID、DRY、KISS、LOD、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、高内聚松耦合等经典的设计思想和原则,以及编码规范,我们从代码质量评判标准的角度重点剖析一下,这段代码在可读性、扩展性等方面的表现。其他方面的表现,比如复用性、可测试性等,这些你可以比葫芦画瓢,自己来进行分析。

首先,我们来看下代码的可读性。

影响代码可读性的因素有很多。我们重点关注目录设计(package 包)是否合理、模块划分是否清晰、代码结构是否高内聚低耦合,以及是否符合统一的编码规范这几点。

因为涉及的代码不多,目录结构前面也给出了,总体来说比较简单,所以目录设计、包的划分没有问题。

按照上节课中的模块划分,RuleConfig、ApiLimit、RateLimitRule 属于“限流规则”模块,负责限流规则的构建和查询。RateLimitAlg 属于“限流算法”模块,提供了基于内存的单机固定时间窗口限流算法。RateLimiter 类属于“集成使用”模块,作为最顶层类,组装其他类,提供执行入口(也就是调用入口)。不过,RateLimiter 类作为执行入口,我们希望它只负责组装工作,而不应该包含具体的业务逻辑,所以,RateLimiter 类中,从配置文件中读取限流规则这块逻辑,应该拆分出来设计成独立的类。

如果我们把类与类之间的依赖关系图画出来,你会发现,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很简单,每个类的职责也比较单一,所以类的设计满足单一职责原则、LOD 迪米特法则、高内聚松耦合的要求。

从编码规范上来讲,没有超级大的类、函数、代码块。类、函数、变量的命名基本能达意,也符合最小惊奇原则。虽然,有些命名不能一眼就看出是干啥的,有些命名采用了缩写,比如 RateLimitAlg,但是我们起码能猜个八九不离十,结合注释(限于篇幅注释都没有写,并不代表不需要写),很容易理解和记忆。

总结一下,在最小原型代码中,目录设计、代码结构、模块划分、类的设计还算合理清晰,基本符合编码规范,代码的可读性不错!

其次,我们再来看下代码的扩展性。

实际上,这段代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扩展性,也是我们最关注的,毕竟后续还有更多版本的迭代开发。编写可扩展代码,关键是要建立扩展意识。这就像下象棋,我们要多往前想几步,为以后做准备。在写代码的时候,我们要时刻思考,这段代码如果要扩展新的功能,那是否可以在尽量少改动代码的情况下完成,还是需要要大动干戈,推倒重写。

具体到 MVP 代码,不易扩展的最大原因是,没有遵循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的编程思想,没有接口抽象意识。比如,RateLimitAlg 类只是实现了固定时间窗口限流算法,也没有提炼出更加抽象的算法接口。如果我们要替换其他限流算法,就要改动比较多的代码。其他类的设计也有同样的问题,比如 RateLimitRule。

除此之外,在 RateLimiter 类中,配置文件的名称、路径,是硬编码在代码中的。尽管我们说约定优于配置,但也要兼顾灵活性,能够让用户在需要的时候,自定义配置文件名称、路径。而且,配置文件的格式只支持 Yaml,之后扩展其他格式,需要对这部分代码做很大的改动。

重构最小原型代码

根据刚刚对 MVP 代码的剖析,我们发现,它的可读性没有太大问题,问题主要在于可扩展性。主要的修改点有两个,一个是将 RateLimiter 中的规则配置文件的读取解析逻辑拆出来,设计成独立的类,另一个是参照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思想,对于 RateLimitRule、RateLimitAlg 类提炼抽象接口。

按照这个修改思路,我们对代码进行重构。重构之后的目录结构如下所示。我对每个类都稍微做了说明,你可以对比着重构前的目录结构来看。

// 重构前:
com.xzg.ratelimiter
  --RateLimiter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
  --ApiLimit
  --RuleConfig
  --RateLimitRule
com.xzg.ratelimiter.alg
  --RateLimitAlg

// 重构后:
com.xzg.ratelimiter
  --RateLimiter(有所修改)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
  --ApiLimit(不变)
  --RuleConfig(不变)
  --RateLimitRule(抽象接口)
  --TrieRateLimitRule(实现类,就是重构前的RateLimitRule)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.parser
  --RuleConfigParser(抽象接口)
  --YamlRuleConfigParser(Yaml格式配置文件解析类)
  --JsonRuleConfigParser(Json格式配置文件解析类)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.datasource
  --RuleConfigSource(抽象接口)
  --FileRuleConfigSource(基于本地文件的配置类)
com.xzg.ratelimiter.alg
  --RateLimitAlg(抽象接口)
  --FixedTimeWinRateLimitAlg(实现类,就是重构前的RateLimitAlg)

其中,RateLimiter 类重构之后的代码如下所示。代码的改动集中在构造函数中,通过调用 RuleConfigSource 来实现了限流规则配置文件的加载。

public class RateLimiter {
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 = LoggerFactory.getLogger(RateLimiter.class);
  // 为每个api在内存中存储限流计数器
  private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RateLimitAlg> counters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>();
  private RateLimitRule rule;
  public RateLimiter() {
    //改动主要在这里:调用RuleConfigSource类来实现配置加载
    RuleConfigSource configSource = new FileRuleConfigSource();
    RuleConfig ruleConfig = configSource.load();
    this.rule = new TrieRateLimitRule(ruleConfig);
  }
  public boolean limit(String appId, String url) throws InternalErrorException, InvalidUrlException {
    //...代码不变...
  }
}

我们再来看下,从 RateLimiter 中拆分出来的限流规则加载的逻辑,现在是如何设计的。这部分涉及的类主要是下面几个。我把关键代码也贴在了下面。其中,各个 Parser 和 RuleConfigSource 类的设计有点类似策略模式,如果要添加新的格式的解析,只需要实现对应的 Parser 类,并且添加到 FileRuleConfig 类的 PARSER_MAP 中就可以了。
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.parser
  --RuleConfigParser(抽象接口)
  --YamlRuleConfigParser(Yaml格式配置文件解析类)
  --JsonRuleConfigParser(Json格式配置文件解析类)
com.xzg.ratelimiter.rule.datasource
  --RuleConfigSource(抽象接口)
  --FileRuleConfigSource(基于本地文件的配置类)

public interface RuleConfigParser {
  RuleConfig parse(String configText);
  RuleConfig parse(InputStream in);
}
public interface RuleConfigSource {
  RuleConfig load();
}
public class FileRuleConfigSource implements RuleConfigSource {
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 = LoggerFactory.getLogger(FileRuleConfigSource.class);
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API_LIMIT_CONFIG_NAME = "ratelimiter-rule";
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YAML_EXTENSION = "yaml";
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YML_EXTENSION = "yml";
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JSON_EXTENSION = "json";
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[] SUPPORT_EXTENSIONS =
      new String[] {YAML_EXTENSION, YML_EXTENSION, JSON_EXTENSION};
 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<String, RuleConfigParser> PARSER_MAP = new HashMap<>();
  static {
    PARSER_MAP.put(YAML_EXTENSION, new YamlRuleConfigParser());
    PARSER_MAP.put(YML_EXTENSION, new YamlRuleConfigParser());
    PARSER_MAP.put(JSON_EXTENSION, new JsonRuleConfigParser());
  }
  @Override
  public RuleConfig load() {
    for (String extension : SUPPORT_EXTENSIONS) {
      InputStream in = null;
      try {
        in = this.getClass().getResourceAsStream("/" + getFileNameByExt(extension));
        if (in != null) {
          RuleConfigParser parser = PARSER_MAP.get(extension);
          return parser.parse(in);
        }
      } finally {
        if (in != null) {
          try {
            in.close();
          } catch (IOException e) {
            log.error("close file error:{}", e);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null;
  }
  private String getFileNameByExt(String extension) {
    return API_LIMIT_CONFIG_NAME + "." + extension;
  }
}

重点回顾

好了,今天的内容到此就讲完了。我们一块来总结回顾一下,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。

优秀的代码是重构出来的,复杂的代码是慢慢堆砌出来的。小步快跑、逐步迭代是我比较推崇的开发模式。追求完美主义会让我们迟迟无法下手。所以,为了克服这个问题,一方面,我们可以规划多个小版本来开发,不断迭代优化;另一方面,在编程实现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先实现 MVP 代码,以此来优化重构。

如何对 MVP 代码优化重构呢?我们站在 Code Reviewer 的角度,结合 SOLID、DRY、KISS、LOD、基于接口而非实现编程、高内聚松耦合等经典的设计思想和原则,以及编码规范,从代码质量评判标准的角度,来剖析代码在可读性、扩展性、可维护性、灵活、简洁、复用性、可测试性等方面的表现,并且针对性地去优化不足。

课堂讨论

  1. 针对 MVP 代码,如果让你做 code review,你还能发现哪些问题?如果让你做重构,你还会做哪些修改和优化?

  2. 如何重构代码,支持自定义限流规则配置文件名和路径?如果你熟悉 Java,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Spring 的设计思路,看看如何借鉴到限流框架中来解决这个问题?

最后修改日期: 2023年6月27日

留言

撰写回覆或留言

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。